信息不对称 会计准则 公允价值
1、会计信息不对称及其风险
在经济活动中,假如有一些人可能比别的人拥有信息优势,学会了另外一些人所没的信息,就称之为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有两类型型:一是逆向选择,或者说“隐藏信息”,是指市场的某一方假如可以借助多于另一方的信息使自己受益而使另一方受损,倾向于与他们签订协议进行买卖,也就是隐藏信息以谋取私利;二是道德风险,或者说“隐藏行为”,是指买卖双方在买卖协议签订后,其中一方借助多于另一方的信息,有目的地损害另一方的利益而增加我们的利益的行为,也就是借助信息优势,通过降低脑力支出和体力支出,采取偷懒等行为,为自己谋取利益。
会计信息不对称是指资本投资活动的参与人对资本投资市场提供的会计信息的拥有程度不对等,包含拥有些数目不等、拥有些水平不等、拥有些时间不等。会计信息不对称表现为企业管理当局拥有会计信息优势,学会了不对外披露的内部信息,从而导致了会计信息在利益有关者之间的不同信息分布。所以,管理当局通过各种渠道,以牺牲外部利益有关者的利益来牟取他们的信息优势利益。会计信息不对称可以导致以下风险:
1.产生委托代理问题
一般拥有信息优势的管理当局称为代理人,没信息优势的其他利益有关者称为委托人,双方形成委托代理关系。因为双方信息占有些不对称,利益有关者可能不知道上市企业的水平,也不了解有关企业的准确经济情况。从而,信息不对称为管理当局操纵会计数据,从而达到个人或集团利益最大化的目的提供了机会和空间。管理当局凭着自己拥有对公司营运管理的特殊专门常识与信息优势,可以借用非正常方法达成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的不好的意图,从而产生了代理问题。
2.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在有关信息占有方面,管理当局处于优势地位,投资者相对处于劣势地位。企业管理当局为了防止企业被兼并以至自己失业,而借助信息优势寻机粉饰财务报表,达到夸大经营营业额的成效。投资者与管理当局之间信息的不对称致使劣质会计信息驱逐优质会计信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3.资本市场配置资源功能失效
资本市场核心的问题就是信息的透明度。会计信息作为连接资本市场中上市公司和投资者的纽带,对证券市场能否正常、高效运转具备决定性的影响。会计信息不对称必然导致资本市场不可以好运行,特别是产生欺诈买卖行为,投资者产生巨额经济损失,从而引起资本市场动荡,甚至资本市场失效,重者致使经济危机与政治动乱。假如能降低信息不对称,则各方受益,市场会运作得更好。
2、新会计准则及其变化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正式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该体系由1项基本准则、38项具体准则和有关应用指南构成,自2007年1月1日起第一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实行。新会计准则体系的打造,适应中国经济迅速市场化和国际化的需要,以提升会计信息水平为核心,强化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理念,初次构建了与国内市场经济体系相适应,与国际准则趋同、涵盖企业各项经济业务、可独立推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达成了国内企业会计准则建设新的跨越和历史性的突破。
新会计准则体系具备四个方面的特征:
一是新准则作为较为完整的会计准则体系,成为以后财务报表编制的主要基础。新准则借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吸取了发达国家对于复杂买卖事情的会计处置经验,但并非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简单复制,而是充分考虑了中国转型经济的特征。
二是新准则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资产和买卖的反映更为公允、更为有关。
三是新准则体现了资金的时间价值,金融风险的披露更为直接和透明,比如将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内核算。
四是规范的准则体系可以提升上市公司之间信息的可比性。在提升信息有关性的同时,强调信息的靠谱性。
3、新会计准则与会计信息不对称
一般觉得,会计信息披露是降低信息不对称的一种方法。但,作为公共商品,会计信息披露的数目常常难以满足社会需要,也会出现水平低劣的情况。会计信息数目和水平两方面的问题反而加强资本市场主体间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假如使会计信息的对外披露真的成为降低信息不对称的有效方法,一般由政府进行管制,对会计信息供给的数目和水平做出限定,有益于降低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而新会计准则就是国内会计准则向国际准则趋同,提升会计信息水平和信息透明度的有效方法,也是缓解会计信息不对称的现实需要。这主要表目前三个方面:
[1][2]下一页